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企业风采

企业风采

倪俊龙在庆祝华茂集团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字体: 】【2018-06-04】【作者/来源:安庆企业家】【阅读:27150次】

不忘初心 砥励前行
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再铸新辉煌
——在庆祝华茂集团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倪 俊 龙
(2018年5月1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
大家早上好!
    日出江花红胜火,五月宜城分外明。在这鲜花绽放、万物竞茂的美好时节,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安徽华茂集团成立60周年。在此,我谨代表安徽华茂集团公司党委和董事会,向莅临纪念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华茂的发展和壮大做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员工、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多年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为企业的发展倾注全部智慧和力量的全体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华茂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和广大客户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华茂走过的六十年,是不平凡的六十年,见证了我省纺织工业的起步、发展和壮大的难忘历程,见证了我国纺织工业由弱变强的辉煌历史,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六十年也是华茂人拼搏与奋斗,改革与创新,追求与梦想的六十年,今天,当我们穿越时空,回顾六十年来走过的路,依然收获着前行的自信和力量。
    一一1958年,为满足皖西南地区人民的穿衣需要,中共安庆市委政府决定成立"国营安徽省第五纺织印染厂",最初没计规模:纱锭53248枚,布机(有梭)1600台,项目于1958年11月破土动工建设,到1964年12月51584枚纱锭全部开出,1966年9月1728台1511M型44英寸布机投产,历经重重困难,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纺织厂,然而,十年文革动乱,企业成为文攻武斗的战场,生产处于极不正常状态,是当时轻工业部通报批评的全国31家重点落后企业之一。
    一一197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提出"全面整顿",企业抓住这一契机,拨乱反正,建章立制,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实行岗位责任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创优为手段,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经济效益逐年提升,受到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肯定和鼓励,先后荣获"全国工交战线先进企业"和国务院嘉奖。
    一一1985年,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开始在工资分配和人事制度上大胆改革,通过推行岗位计件工资制和"不唯文凭讲水平,不唯身份讲能力,不唯资历讲实绩"的用人机制,极大调动了员工积极性。结合市场需求,较早提出了"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和"用户满意为标准"的质量理念,不断强化员工质量意识,为提升公司产品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一1998年,企业整体改制为安徽华茂集团,并以集团全部经营性资产为股本,独家发起以募集方式设立了"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在深交所上市,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并得到政府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同时,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大胆摸索,逐步形成实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互为支撑的格局,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一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集团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公开挂牌交易方式,向武汉当代集团转让39%国有股份,企业由国有独资向混合所有制转变,一方面推动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建设,初步建成完整产业链;另一方面,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同时,员工也成为真正的股东,实现了企业、投资者和员工共建共享的格局,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一2018年,十五万锭新型智能纺纱工厂投产,标志着华茂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上迈出坚实步伐,该项目是华茂与国内外纺机企业、高等院校协同合作,首次在纺织行业中建成了从订单、配棉、生产过程控制、质量预测到成品包装入库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线,建立了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了纺纱厂全面质量可追溯,该项目已荣获"工信部国家智能纺纱工厂示范项目,将对棉纺行业技术改造、智能化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十三五"期间,华茂将大力实施"126"工程,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纺织产业新体系。
    回顾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华茂人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勇于探索,锐意改革,将一个名不经传的亏损企业建成为行业排头兵企业,创造了连续44年赢利的业绩,各项建设成就斐然。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17年底,华茂集团的资产总额达89.69亿元,净资产54.7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1.32亿元,完成利税3.2亿元,员工收入达到43624元(不含五险一金),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到0.143。从1975年到2017年累计上交税金 41 亿元,相当于国家对华茂原始投资的215倍。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加强,连续多年蝉联中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20强和安徽省制造业50强。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早在1985年,华茂"乘风牌"21支棉纱就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2005年华茂荣获首届"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企业"称号,2007年荣获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授予的“中国棉纺织精品生产基地”称号,同年,”乘风牌”纱线和“银波牌”坯布双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09年,华茂"乘风牌"纱线作为全国唯一棉纺企业产品入选中国纺织"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的产品"。2014年以来,企业先后荣获“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奖”,"中国质量标杆企业",“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和安徽省政府质量奖,荣誉的背后彰显出华茂品牌的独特魅力。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企业先后荣获安徽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纺织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纺织行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全国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11年,公司与武汉纺织大学联合成立了华茂纺织染整研究院,承担多项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研究。2016年11月多重集聚纺项目通过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止2017年底,公司已累计获得专利260件,其中发明专利54件,并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实体金融互为支撑
    在深耕纺织主业的同时,稳步投资金融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公司现拥有国泰君安、广发证券、徽商银行、华泰保险的原始股权,逐渐构建了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在内的金融产业链,形成了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文化建设成果斐然  
    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连续29年不间断,持之以恒开展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文明杯赛活动,形成了“支部抓党、行政抓长、工会抓网、共青团抓岗”的创建文明工作体系,企业三度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坚持实施党(厂)务公开。对员工关心的涉及到企业改革、经营、分配等重大事项和关乎企业和员工切身利益的诸多问题,通过各种形式让员工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坚持关爱员工,强化班组建设。设立了“特困补助、职工互助、员工生日慰问、女职工两癌补助”等四大基金,帮扶困难职工;每年开展“道德标兵” 、“十佳巾帼” 、“自检员工“、”“星级师傅”、“十佳好夫妻”等系列评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断强化班组建设,在员工自主管理方面的做法被《中国工人报》头版作典型报道。
    六十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各级行业协会、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广大客户的忠诚和信仼,得益于历代华茂人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努力!
    六十年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那就是始终坚持精品路线不动摇,始终坚持从严管理不松懈,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这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一、坚持精品路线不动摇
    回顾华茂常盛不衰的发展历程,得益于我们几十年来持之以恒抓质量,初心不改,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不动摇。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华茂在开展出口日本业务的同时,逐步意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围绕满足客户要求,不断开展质量攻关和质量改进,并逐步建立起精细化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在长期的质量管理实践中形成了"四个一"的质量管理模式,即"一把手抓质量"确保质量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政令畅通;"一丝不苟"就是高标准、严要求,发扬工匠精神,关注每个细节,追求产品极致;"一票否决"就是"票子、帽子、位子、牌子和面子,实行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一以贯之"就是坚持质量工作长期抓,反复抓,全员抓,全过程抓,围绕客户要求,持续攻关改进。正是对质量的坚守和执着,铸就了华茂的精品品牌,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目前,华茂的产品已成为国内外众多知名品牌如Burberry(巴宝莉)、Prada(普拉达)、Maxmara(麦丝玛拉)和Zegna(杰尼亚)等指定配套产品以及他们的优质供应商。
    多年来,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华茂人秉持"客户至上,质量第一"的初心从未改变。“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已经深深融入了每一代华茂人的血液里,刻进了每一代华茂人的灵魂中。
    二、坚持从严管理不松懈
    回顾华茂常盛不衰的发展历程,得益于我们几十年来坚持不懈严抓管理,初心不改,做好管理出效益这篇文章。
    作为一个58年建厂的老国有企业,由于建厂时先天不足,加上受"文革"影响,一直以来是全国纺织行业有名的亏损企业。1975年,企业抓住国家提出的"全面整顿"方针,从思想作风、劳动纪律、生产管理和规章制度等方面开始了治理整顿,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经济责任制,当年实现扭亏,从此甩掉了年年亏损的帽子。其后,生产水平逐年上升,到1978年,对照当时中纺部颁布的十项技术指标,全部超过一档水平,1979年9月,荣获国务院嘉奖令,从此开始步入先进企业行列。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全国大多数纺织企业面对市场紧缩、纷纷亏损的情况下,华茂狠抓目标成本管理,并取得显著成效,誉之为“纺织行业的邯钢”,1991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视察并听取汇报后,称赞"安庆纺织厂是管理出效益的典范”。
    几十年来,正是通过持之以恒严抓管理,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多年来所形成的“严、齐、勤、谦”四字司风和“安全、质量、组织、劳动纪律”四大纪律,为企业严抓管理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证。
    三、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
    回顾华茂常盛不衰的发展历程,得益于我们几十年坚持改革创新,初心不改,让改革出成果,创新成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华茂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企业发展,不断大胆改革创新的四十年,四十年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变革创新。
    1984年,华茂以分配制度改革为“牛鼻子”,开展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加速观念转变,激发企业活力;后又推行了岗位计件工资制、考工定级、工资总额承包等一系列分配改革;九十年代以后,实行了质量、目标成本和精神文明建设按“541”比例挂钩考核的分配办法,将员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企业效益及劳动效率紧密相连。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在员工中推行内部职称制度改革,实行工程、经济、会统等系列内部职称评聘,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推动了企业稳定发展。
    1999年,集团公司与市政府签定了《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书》,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加快了企业发展步伐。2008年,在安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建设,结束了华茂纺白纱织白布的历史,建起了从“棉花--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完整的纺织产业链。
    可以说,正是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才使得我们这样一个国有控股传统产业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迎接一个个挑战,创造一个个奇迹,成为行业的常青树和排头兵企业。
    六十春秋,弹指一挥间;甲子轮回,再铸新辉煌。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将努力把握新时代的特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围绕"科技、时尚、绿色"行业新定位,打造属于华茂的特色竞争优势,开创华茂发展新篇章。
    一一我们将继续实施质量领先战略。按照“供给侧改革”的总体要求,秉承“绿色、责任、协同”的理念,携手合作伙伴,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绿色产品、智慧产品。
    一一我们将加速企业发展动能的转换。加大对现有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力度,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创新管理,让“管理出效益”这面旗帜,在华茂永远高高飘扬。
    一一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完善公司体制机制,强化法律法规意识,规避各种风险;改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责任感,让企业永保活力。
    一一我们将加快发展步伐。抓住"一带一路"历史机遇,优化产业布局,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做强做大华茂品牌,早日实现百亿华茂的目标。
    一一我们将继续坚持共建共享。将国家、企业、股东和员工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企业持续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对社会、股东的贡献和员工收入不断提高,实现社会、股东、企业和员工的共建共享。
    各位领导、嘉宾、同志们: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昨天,华茂人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谱写了一曲奋发图强的传奇之歌。明天,华茂人将以为社会创造更美好生活为己任,打造企业发展新优势,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不断奋进,再创新的辉煌!
    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同为我国纺织工业的明天而奋斗,共创行业发展新未来!
    最后,再次向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